身為影視專業工作者的你,是否曾在修圖或調光的時候感受到以下問題...
- 買了螢幕,可是感覺顏色不夠準?
- 用了校色器附的軟體,校色後顏色也不夠準?
- 高階螢幕的原廠硬體校色軟體,校完色竟然顏色還不夠準?
- 能做的努力都做了,到底為什麼會不夠準呢?
校色分為軟體校色與硬體校色
- 軟 體 校 色
基於 ICC 色彩管理引擎調整螢幕色彩
- 硬 體 校 色
基於螢幕內晶片 3D LUT 調整螢幕色彩
其中,ICC 色彩管理在跨媒介複製(例如從螢幕到印刷)有它的必要性;在不同媒介中,對色差的容忍度較高,色差較大亦能接受。
ICC 色彩管理的原理
介紹 ICC 色彩管理,在能使用 ICC 色彩管理的軟體中,會把來源的原始影像依照它所帶的色彩描述檔經由軟體的色彩管理模組(CMM) 進行色彩轉換至工作的色彩空間,而再經由做過ICC描述檔的螢幕中,透過色彩管理模組與顯示卡(VGCT, Video Card Gamma Table)的訊號調整,使得最終影像接近原始影像的色彩表現,而可能該訊號已與原始訊號有異。
在每一次轉換的過程皆會經歷將原始色域、階調反映曲線與白點轉換到苗速檔連接空間(PCS, Profile Connection Space),再由 PCS 轉至要顯示的色域、階調反映曲線與白點,其中 PCS 一般使用 CIELAB 來表示,其中白點是以 D50 作為基準。
如此一來,每一次轉換就要使用色適應模型 (chromatic adaptation model) 與渲染意圖 (Rendering intents) 。然而,在每一次的計算過程都會有所偏差,且不同色彩管理模組會計算出不同結果,所以最終呈現出來的顏色變異較大(導致色差產生)。
所以,追求高精準度的色彩應盡可能避免使用到 ICC 流程。
影視業色彩轉換流程,也類似 ICC 色彩管理,不同的攝影機品牌有不同的色域、階調反映曲線與白點,我們所使用的工作色彩空間也不盡相同,顯示的色彩空間也不同,一樣要進行轉換,一樣會有色域、白點、階調反應曲線、色適應與渲染意圖的計算過程。
使用軟體校色的限制?
在軟體校色中其實並沒有對顯示器進行任何調整,他只是描述給電腦知道他的特性,這個動作叫做 Profiling,讓電腦知道顯示器的色彩是怎麼對應到 PCS 的。經由色彩管理模組依照影像內容調整輸出數值,使得輸出影像顯示出接近的顏色,其中可能會因為 RGB 調整後造成階層減少。
而硬體校色是將量取並計算後的 3D LUT 寫入螢幕晶片中,以便調整螢幕硬體輸出,再接受原始輸入訊號便能顯示正確顏色,不會有色彩階數下降的問題。
看到這裡你也大致瞭解到軟體校色的限制了,這時你也可以說
「那我就買可以硬體校色的顯示器就好啦!為什麼我還要進行高階的硬體校色呢?」
如果你有使用過顯示器廠商附贈的軟體,你會發先你能調整的選項不多,能產生的色塊也很少,因為他的目的是要讓消費者方便使用,操作容易上手,所以設定簡便,因此能做的事情較不足。
可由他量取很有限的色塊便能看出端倪,當色塊只量取灰階與RGB時你大概可以判斷這只做了 1D LUT,而這 1D LUT 與轉換矩陣寫入螢幕晶片中,若要再更精準可以透過 ICC 的方式進行色彩校正,進行第二層校色。
我的螢幕不能進行硬體校色該怎麼辦?
許多螢幕不能進行硬體校色,所以要進行較為精準的校色也可透過以下幾中方式達到:
- 使用外掛 LUT Box,讓 3D LUT 可以掛在顯示之前,將訊號先進行轉換已達到較為精準的色彩
- 使用高階校色軟件,進行多色塊的量取,在使用 ICC V4 以後版本的 ICC,其中可以內含 3D LUT,亦可提升精準度,但軟體是否支援以及較消耗電腦資源
結論
基於以上所示,購過電腦軟體校正色彩固然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校色,但購買有硬體校色的顯示器就可以達到更佳的色彩顯示,而如果能再搭配高階的硬體校色,對於追求更加精準色彩的你更是如虎添翼,而一旦你與觀眾都能做到高階硬體校色時,觀眾與你都能看到一樣的創作意圖,讓我們一同加入追求色彩的領域,一起傳遞正確的創作意圖給大眾。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