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在挑選螢幕時,看到各家顯示器廠商的規格標示,或是在螢幕校色後確認色域覆蓋率,我們往往都是看覆蓋率有多少百分比。以現況而言,有些顯示器是基於較舊的標準計算,或是根本沒標註是基於什麼標準計算,甚至還有覆蓋率超過 100% 的狀況。

這篇想來跟大家聊聊,究竟這些數字是怎麼來的?而實際上又是怎麼樣的數字是較為符合真實狀況?

色度圖 VS 色彩空間

一般色域覆蓋率是使用二維 CIE 色度圖計算而來,先簡單說明色度圖。

  • 色度圖是二維的,是色彩空間於某一平面的投影
  • 色彩空間必然要是三維的,需要有三個軸向

以下為不同色域在不同的色度圖或是色彩空間中的呈現。可以比較 (a) 與 (b) 的差別。

(a) 圖是以 CIE 1931 的 xy 色度圖為標示
(b) 圖是 u’v’ 圖為標示

顯而易見地,兩者的色域大小比例極為不同。

在色彩科學的學習中,我們知道 CIE 1931 是極為不均勻的色度圖,不均勻意味著什麼?就是兩色彩在座標上相等距離,卻與心理感受到的色差在不同色彩時有所不同;而 CIE 1976 (LUV) 的出現,未盡如人意但已有大幅改善,不然也不會有色彩空間百家爭鳴的狀況。

(d)圖顯示,此顯示器色域與 Rec.2020 色域在 CIE Lab 中的樣子,可較為直觀看出重合與不足之處在哪,且在不同明度時表現會有所不同,並非如投影後一般重疊如此多。

(d) Rec. 的色域比較

(c)圖顯示此量子點螢幕的 RGB 光譜,一般而言光譜越窄,彩度越高。

(c) RGB QLED 的發射光譜

色域覆蓋率計算

一般色域覆蓋率是使用二維 CIE 色度圖計算的,計算本身全亮 RGB 三點座標所圍成的三角型與目標色域的重合面積去除以目標色域的面積而來。

基於上述色度圖解釋,不同的二維色度圖理應計算出不同的比例。

雖說 CIE 1976 色度圖相較 CIE 1931 色度圖為佳,從上述所知,在投影成二維之後,會掩蓋掉許多其實沒有重合到的部分,進而高估了色域覆蓋率。

從二維色度圖來看實例,此一顯示器的覆蓋率高達 95% 以上,但經由高階軟體計算卻只有 60%,這是為什麼呢?大家可以看到第二張圖便可得知,大部分色彩在亮度軸上都不足,雖然投影後有覆蓋大部分的面積,但從立體空間來看則欠缺了許多顏色,故色域覆蓋率在計算後才會得到如此低的百分比。

2D CIE 色域覆蓋
3D CIE 色域覆蓋
體積色域覆蓋範圍

為何廠商喜歡用 CIE 1931 色度圖為基準

先前提到 CIE 1931 與人類直覺出入較大,那為何顯示器廠商還喜歡用 CIE 1931 色度圖為基準呢?道理其實很簡單,如下圖所示;因為技術上將綠光變得彩度更高是相對容易,於是 CIE 1931 在綠色部分只要動一些,色度圖上就會變化很多,如上圖(a) 與 (b) 的比較。

乍看進步很多,實則不然。由此可見,如果有廠商願意以 CIE 1976 作為標示,我們該為他拍拍手。

常見的螢幕品牌規格標示

以下展示各大顯示器廠商的規格標示,可以觀察到不同廠商所透露的訊息量是不一樣的。大部分沒寫是基於什麼色彩空間或是色度圖,如 EIZO、ASUS 與 BENQ。

EIZO
ASUS
BENQ

LG 則是不同色域之下用不同色彩空間計算,且他標示的不是色域覆蓋率,而是本身的色域面積與標準色域面積的比例。

LG

VIEWSONIC 有同時顯示出面積比例與覆蓋率,但可惜他並沒有說明是基於什麼樣的色度圖。

VIEWSONIC

色域應該如何呈現才算好?

  • 色 域 面 積 越 大 越 好?

我們的目的是要知道顯示器能夠顯示多少標準色域的顏色,而不是面積比標準色域大多少。色域面積大,但 RBG 偏離標準色域,造成不能顯示該色域的顏色也是枉然。

重點應該是將該色域的顏色能夠被正確地顯示出來,而不只是色域較大而已。

  • 所 有 顯 示 器 都 追 求 與 標 準 色 域 重 合 越 多 就 越 好?

如果顯示器只是盡可能的展示更多的顏色,而不是要顯示標準色域?有這樣的應用情境嗎?我在此提出一個可能的情境,就是用於拍攝的 LED 背景螢幕,是否有可能就是追求極大色域,而非標準色域的情境?

結論

  • 色域覆蓋率要以體積覆蓋率較為精準。
  • 依照廠商使用的定義,來確認規格的好壞。

歐諾專業色彩服務

高階校色服務

更精確的數據與完善的校色成果

色彩管理課程

培養正確的色彩知識觀念和設備使用

高色準空間規劃

建構色彩精準的工作環境與設備配置

  • (02) 8521 8862